之前與劉老師去廈大演講時,


台灣周易學會正好與廈大台灣研究院的教授們交流,


陳孔立教授是前一任院長也代表廈大歡迎我們,



佩莉今日在中國時報看到陳教授的報導,


以下摘自中國時報電子報,



與易學會同學分享,


照片為佩莉所攝。




  • 2009-04-29
  • 中國時報
  • 【陳孔立】


     國共內戰結束,如果從一九四九年算起,已經六十年了。如果從一九七九年停止炮擊算起,也三十年了。可是戰爭陰影仍存在兩岸人民心中無法抹去。現實上,戰爭的威脅也並未消除。因此,兩岸當局都表示希望「結束敵對狀態」,走向兩岸和平發展的道路。這更是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,因而引起人們廣泛重視。


     但是究竟什麼是「結束敵對狀態」?眾說紛紜。有人說,台灣宣布解除戒嚴、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,不再視中共為叛亂團體,就是「結束敵對狀態」。可是,大陸至今還沒這樣做。


     解決兩岸問題 非關統獨


     有人說,結束敵對狀態是一複雜的「綜合工程」,包括外交休兵、建立互信機制(政治互信、外交互信、軍事互信、乃致政治領導間的互信)等等,而這一切,由於台灣朝野意見無法統一、兩岸互信基礎未建立,因而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達成。還有人說,統獨之爭造成兩岸敵對狀態,統獨問題難解,敵對狀態也無法結束。


     如果說,台灣單方面宣布廢除內戰時期制定的「臨時條款」就是結束敵對狀態,那麼,大陸只要單方面宣布廢除當年相關文告,也就可算是宣布結束敵對狀態,事情就非常「簡單」了。但這樣能解決問題嗎?台灣廢除臨時條款後,對大陸敵對情緒並未削弱,在某些勢力操弄下,有時還相當強烈。即使大陸同樣宣布不再視國民黨為「叛亂團體」,難道就可「結束敵對狀態」了嗎?看來並不容易。


     如果要把建立兩岸政治互信、外交互信等都做為結束敵對狀態前提,那問題就十分「複雜」了。兩岸間的政治互信、外交互信等等,不知什麼時候才能獲得台灣朝野一致意見?什麼時候才能獲兩岸之間的共識?這樣,結束敵對狀態就遙遙無期了。


     顯然,敵對狀態並非統獨之爭造成。敵對狀態是上世紀四十年代中國內戰造成的,且遺留並延續到現在。因此,結束敵對狀態,就是要結束內戰遺留的敵對狀態。早在一九七九年全國人大常委會《告臺灣同胞書》中就明確提出:結束軍事對峙狀態。


     結束軍事對峙 了結內戰


     我認為結束敵對狀態,就是結束兩岸軍事對峙狀態,對內戰做一了結。它既不包括政治、外交等方面的分歧和對立,也不需先解決統獨之爭。按這理解,問題就沒那麼複雜,涉及面也不廣,不會互相牽扯拉出一堆問題來「一攬子」解決。


     換句話說,結束敵對狀態不是結束政治對立。這是兩回事,兩岸結束政治對立需經歷相當長過程,而結束軍事對峙狀態,則是近期可能辦到的事。由於兩岸都表達共同走向和平發展的道路,結束軍事對峙狀態條件必將日趨成熟。經雙方協商,達成共識,並以正式文件宣布,應不是太難的事。


     簽署和平協定 做法可行


     現在兩岸領導人都把結束敵對狀態與簽定和平協定聯繫起來,我認為二者可有先有後,也可合併一起進行。


     如要單獨簽定結束敵對狀態協定,可能台灣內部難有共識。因為民進黨有人說過:內戰是在國共兩黨之間進行的,他們之間才有恩怨,我們與共產黨沒恩怨,要結束敵對狀態是國共兩黨的事,與我們無關。這些話不無道理。民進黨似沒必要介入這件事,也不願意為此事「背書」。由國共兩黨來簽,台灣似還難以接受。


     如果在簽定和平協議的同時,兩岸共同宣告結束敵對狀態,事情可能簡單些。因為民進黨也曾提出簽訂和平協定,他們沒理由對此持反對態度。而在簽訂和平協議的同時,宣告結束敵對狀態則是順理成章的事。


     現在關鍵是,和平協定是一具有權威性的文件,須由具公權力的代表簽署,這才是目前需要解決的難點。


     因此,對當前條件下兩岸政治關係進行務實的探討,就顯然十分必要。我相信本著「建立互信,擱置爭議,求同存異,共創雙贏」的精神,依靠兩岸人民聰明才智,這問題必會得到解決。


     相信有一天,兩岸會在北京和台北分別舉辦莊嚴的儀式,同時鄭重宣告:兩岸正式結束敵對狀態,共同邁向和平發展大道,這是我們的期待。


     (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、大陸權威對台研究學者)


 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愛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