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《佩莉隨劉老師學“佛易參證”心得筆記 2009/10/02》
由『參』而『證』,信→解→行→證,
『中庸曰:惟天下至誠,為能盡其性,
能盡其性,則能盡人之性,
能盡人之性,則能盡物之性,
能盡物之性,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,
則可以與天地參矣。』
能與天地參,參是平視,不是仰視或俯視,
所以用『平等心』、『平常心』學世間法。
繫辭傳曰:『精義入神,以致用也』;
陰陽不測之謂神,神無方而易無體,
但是精義入神還是要學以致用,
大學有一段話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,
簡稱『格致誠正修齊治平』,
【原文:物格而後知至,知至而後意誠,意誠而後心正,
心正而後身修,身修而後家齊,家齊而後國治,國治而後天下平。】
還是要經世致用的,
想的太高沒實踐也沒用!
不管學佛、參禪、做禮拜或上教堂,
在家禪定、打坐、唸阿彌陀佛,
若不實踐、不跟人在一起,
那個叫呆子!
菩薩不也一無所住,行於佈施嗎?
繫辭傳也說『雲行雨施,天下平也』,
雲行雨施就是利益眾生之事,
所以菩薩又稱“覺有情”,
佛在世時也是從有情眾生開始起步的,
到最後成就“大畜”的『何天之衢,亨』,地天“泰”了!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