抽刀斷水水更流,
文化與思想就像一長河,
是無法一刀兩斷的,
歷史與文化就是無形的資產,
這無形就像“渙”卦的“渙王居”,
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。
無形的力量雖然看不到,
但卻是宇宙最大的主宰與力量,
就像陽光、空氣、水般無孔不入,
所以不要以我們現在的知識來規範現在的新一代,
畢竟未來他們所要面對的是更高速與多位元的時代,
出生於什麼時代的小孩,
自然就有本能適應當代的環境,
易經64卦的第63卦“既濟”與64卦“未濟”,
闡述了彼岸的彼岸還是開闊無疆的“未濟”卦,
所以哪有彼岸呢?
別傻了!
“既濟”雖是人類修行的目標,
但執著於既濟『彼岸』也是一種貪慾,
白話一點說就是“到了還是沒到”。
劉老師說:齊桓公用管仲為相,
九合諸侯,一匡天下,而成霸業,
桓公並沒有因為管仲為幫公子糾即位而射殺自己而懷恨在心,
反而重用他為相國,
當時有人評論說:管仲的主人死了,卻沒有殉葬,反而俟他主,這樣叫忠臣嗎?
孔子說:「管仲相桓公,霸諸侯,一匡天下,民至於今受其賜;微管仲,吾其披髮左衽矣!」
可見孔子表揚的是大仁。
唐太宗不也用了魏徵?
之前魏徵還是太子建成的門下時,
是主殺當時的李世民的,
玄武門事件後,
魏徵在答覆太宗時說:我是良臣,不是忠臣,良臣是為社稷,忠臣只忠於君主,而這個君主是 明 君或昏君就不得而知了。
唐太宗哈哈大笑後並重用他,
若沒有魏徵這個良臣,
恐怕唐太宗在位太久就恃功而驕了,
那麼就沒有後來傳為後世的“貞觀之治”了。
中庸曰:王天下有三重焉,其寡過矣乎!
上焉者,雖善無徵,無徵不信,不信民弗從。
下焉者,雖善不尊,不尊不信,不信民弗從。
故君子之道,本諸身,徵諸庶民,
考諸三王而不謬,建諸天地而不悖,
質諸鬼神而無疑,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。
質諸鬼神而無疑,知天也;
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,知人也。
劉老師說:“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”,
即使百世以後的子子孫孫也會得到嘉惠與啟發吧!
就像佛陀說法至今已兩千多年了,
而今我們還受其惠呢!